男女主角分别是赵匡胤赵光义的其他类型小说《结局+番外大宋风华:繁华落尽后的文明长卷赵匡胤赵光义》,由网络作家“深邃人生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第一章: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(公元960年)正月初一,开封城内张灯结彩,却被一则紧急军报打破了节日的喜庆。镇州(今河北正定)、定州传来急报,称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。宰相范质、王溥未及核实,便仓促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率禁军北上御敌。此时的赵匡胤,已在军中经营多年,麾下石守信、王审琦等将领皆为其心腹。大军行至陈桥驿(今河南封丘东南)时,夜幕降临,寒风呼啸。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,暗中在将士中散布言论:“今皇帝幼弱,不能亲政,我们为国效力破敌,有谁知晓?不如先拥立点检为皇帝,然后再出发北征。”将士们群情激奋,纷纷响应。次日清晨,赵匡胤酒醉方醒,尚未起身,便被一阵喧闹声惊醒。只见一群将士手持兵器,列队于帐外,高呼:“诸将无主...
《结局+番外大宋风华:繁华落尽后的文明长卷赵匡胤赵光义》精彩片段
第一章: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(公元960年)正月初一,开封城内张灯结彩,却被一则紧急军报打破了节日的喜庆。
镇州(今河北正定)、定州传来急报,称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。
宰相范质、王溥未及核实,便仓促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率禁军北上御敌。
此时的赵匡胤,已在军中经营多年,麾下石守信、王审琦等将领皆为其心腹。
大军行至陈桥驿(今河南封丘东南)时,夜幕降临,寒风呼啸。
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,暗中在将士中散布言论:“今皇帝幼弱,不能亲政,我们为国效力破敌,有谁知晓?
不如先拥立点检为皇帝,然后再出发北征。”
将士们群情激奋,纷纷响应。
次日清晨,赵匡胤酒醉方醒,尚未起身,便被一阵喧闹声惊醒。
只见一群将士手持兵器,列队于帐外,高呼:“诸将无主,愿策大尉为天子!”
未等赵匡胤开口,赵光义与赵普已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。
众将士立即跪地叩拜,三呼“万岁”。
赵匡胤装作被迫的样子,对将士们说:“你们自贪富贵,立我为天子,能听从我的命令,我就做皇帝,不然,我就不做。”
将士们齐声回答:“惟命是听!”
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,守卫都城的石守信、王审琦等禁军将领,本就是他的亲信,立即打开城门迎接。
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,赵匡胤正式称帝,改国号为“宋”,年号“建隆”,史称北宋。
登基后的赵匡胤,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。
内部,后周旧臣虽表面臣服,但心中多有不服;外部,南方有南唐、吴越、后蜀等割据政权,北方则有虎视眈眈的辽国与北汉。
为稳固统治,赵匡胤采取了“先南后北,先易后难”的统一策略。
他首先平定了李筠、李重进的叛乱,稳定了内部局势。
随后,派慕容延钊、李处耘率军出征,以“假道灭虢”之计,灭亡荆南(南平)和湖南(武平)政权,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。
第二章:杯酒释兵权,文治开端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秋,开封皇宫内的御花园中,桂香四溢。
赵匡胤设宴款待石守信、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。
酒过三巡,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,感慨
道:“若不是靠诸位出力,我哪能有今日?
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,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,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!”
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,赵匡胤长叹一声:“这皇帝宝座,谁不想要呢?”
众人听出话中之意,慌忙跪地磕头:“陛下何出此言,如今天命已定,谁还敢有异心?”
赵匡胤摇摇头说:“你们虽无异心,但若麾下将士贪图富贵,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,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,恐怕也不行了。”
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,泪流满面地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生路。
赵匡胤缓缓说道:“人生在世,犹如白驹过隙,所求不过富贵享乐,荫及子孙。
你们不如交出兵权,到地方去,多置良田美宅,为子孙立长远产业;同时多买些歌姬舞女,日夜饮酒相欢,以终天年。
我与你们再结为婚姻,君臣之间,两无猜疑,上下相安,这样不是很好吗?”
次日,石守信等人便上表声称自己患病,纷纷要求解除兵权。
赵匡胤欣然应允,免去他们的禁军职务,改任地方节度使。
同时,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,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,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,皇权对禁军的控制大大加强;在地方,派文臣担任知州,设通判监督,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。
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,赵匡胤大力推行文治。
他重用赵普、薛居正等文臣,完善科举制度,扩大取士规模。
赵匡胤曾立下石碑,要求后世子孙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”,为文人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。
在他的倡导下,宋朝文化氛围日益浓厚,诗词、绘画、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,为日后的文化盛世奠定了基础。
第三章:雍熙北伐,壮志未酬太平兴国四年(公元979年),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,灭亡北汉,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,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。
然而,北方的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至山西、河北北部一带),始终是宋朝的心腹大患。
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,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,失去此地,宋朝北方门户洞开,辽国骑兵可长驱直入。
雍熙三年(公元986年),赵光义认为时
机成熟,决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,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,率主力军出雄州(今河北雄县);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,出飞狐(今河北涞源);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,杨业为副帅,出雁门关(今山西代县)。
战争初期,宋军进展顺利。
西路军杨业部连战连捷,收复云州(今山西大同)、应州(今山西应县)、寰州(今山西朔州东)、朔州(今山西朔州)等州;中路军田重进也在飞狐口击败辽军,攻占蔚州(今河北蔚县)。
东路军曹彬则因孤军冒进,在涿州(今河北涿州)被辽军击败,退至雄州。
赵光义得知东路军失利后,急令各军撤退。
此时,辽军开始反击,西路军奉命掩护云、应等州百姓内迁。
杨业建议分兵应州,诱使辽军向东,再以强弩手扼守石碣谷口,阻击辽军。
但监军王侁却讥讽杨业:“君侯素号无敌,今见敌逗挠不战,得非有他志乎?”
杨业无奈,只得率军出击。
临行前,他与潘美约定,在陈家谷口(今山西宁武)设伏接应。
杨业率军与辽军激战,因寡不敌众,且未得到援军,最终退至陈家谷口。
然而,此时的陈家谷口早已空无一人,原来潘美、王侁等以为辽军已退,便率军撤离。
杨业孤立无援,力战被俘,绝食三日而死。
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,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。
雍熙北伐的失利,不仅使宋朝损失惨重,也让宋朝对辽国由进攻转为防御,“守内虚外”的政策更加稳固。
第四章:澶渊之盟,百年和平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秋,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,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,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就打到了澶州(今河南濮阳)城下,距东京开封仅一河之隔。
消息传来,开封城内人心惶惶,朝廷上下一片慌乱。
<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(今江苏南京),枢密副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,以避辽军锋芒。
宰相寇准坚决反对,力劝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:“陛下神武,将臣协和,若大驾亲征,贼自当遁去。
不然,出奇以挠其谋,坚守以老其师,劳佚之势,我得胜算矣。
奈何弃庙社欲幸楚、蜀远地?
所在人心崩溃,贼乘势深入,
天下可复保耶?”
在寇准的再三劝说下,宋真宗勉强同意亲征。
当宋真宗的车驾抵达澶州时,宋军将士士气大振,高呼“万岁”,声闻数十里。
辽军大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,被宋军床子弩射中,重伤而死,辽军士气受挫。
此时,辽军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,但孤军深入,战线过长,后方不稳;宋朝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,但拥有庞大的人力、物力资源。
双方都意识到,继续战争对自己不利,于是开始议和。
经过多次谈判,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:宋朝每年送给辽国银10万两、绢20万匹,双方约为兄弟之国,以白沟河为边界。
因澶州亦名澶渊郡,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
澶渊之盟的签订,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此后宋辽边境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。
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,开展贸易活动。
宋朝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辽国,辽国的马匹、皮毛、羊等也流入宋朝。
文化上,双方互派使者,诗词唱和,人员往来频繁,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。
第五章:庆历新政,变法先驱宋仁宗庆历年间,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。
官僚机构臃肿,官员数量庞大,财政支出巨大;军队数量虽多,但战斗力低下,对外战争屡战屡败;土地兼并严重,农民负担沉重,社会矛盾尖锐。
庆历三年(公元1043年),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等大臣被宋仁宗任命为执政大臣,着手进行改革。
范仲淹向宋仁宗上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提出“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长官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推恩信、重命令、减徭役”等十项改革措施。
在整顿吏治方面,改革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,政绩优异者方可升迁;严格限制恩荫制度,防止官僚子弟无功受禄。
在科举制度改革上,注重考察考生的策论和实际才能,减少诗赋的比重。
在经济方面,鼓励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生产;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。
然而,庆历新政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,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。
守旧派官员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,称他们为“朋党”。
宋仁宗在保守派的压力下,逐渐动摇。
庆历五年(公元1045年
),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等改革派大臣先后被贬出京,各项改革措施也相继被废除,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。
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,但它揭开了北宋变法革新的序幕,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。
第六章:熙宁变法,风云激荡庆历新政失败后,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愈发严峻。
到宋神宗即位时,国库空虚,财政赤字严重,军队战斗力低下,社会矛盾尖锐。
年轻的宋神宗赵顼急于改变现状,他听闻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政绩卓著,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显著,遂于熙宁元年(1068年),将王安石召至京师,询问治国之策。
王安石向宋神宗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,详细剖析了宋朝开国以来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问题,并提出“变风俗,立法度”的主张。
宋神宗对王安石的见解大为赞赏,任命他为参知政事,次年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全权负责变法事宜。
熙宁二年(1069年),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,核心围绕富国、强兵、育才三大目标展开。
在富国方面,推出青苗法,于每年青黄不接时,由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,既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,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;实施市易法,在开封等城市设立市易务,调控市场物价,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;推行方田均税法,重新丈量土地,按土地质量和数量征税,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和偷税漏税现象。
强兵措施中,保甲法最为重要。
该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,十家为一保,五保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,农闲时保丁进行军事训练,既节省了养兵费用,又加强了地方治安;裁兵法则对军队进行精简,裁汰老弱病残,提升军队战斗力;将兵法改变了以往更戍法造成的“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”的局面,由固定将领训练和指挥军队。
育才方面,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,废除明经科,进士科不再考诗赋,专考经义和时务策;设立明法科,鼓励士人学习法律。
同时,整顿太学,编写《三经新义》作为教材,重新诠释儒家经典,培养适应变法需求的人才。
变法实施初期,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,“中外府库,无不充衍
”;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,熙河开边之战中,王韶率军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等五州,拓地两千余里。
然而,变法也遭到了以司马光、韩琦、富弼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。
保守派认为青苗法是“官府放高利贷”,会加重百姓负担;市易法是与民争利;保甲法则扰民严重。
双方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
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,指责变法“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”,王安石则以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回应,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。
随着变法的推进,新旧党争愈演愈烈。
一些投机分子为谋取私利,打着变法旗号行苛政之事,使得变法逐渐偏离初衷,部分百姓也开始反对变法。
熙宁九年(1076年),王安石因长子王雱病故,心灰意冷,辞去宰相之职。
宋神宗去世后,年幼的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垂帘听政,她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,将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几乎全部废除,史称“元祐更化”,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第七章:靖康之变,山河破碎宋徽宗赵佶即位后,重用蔡京、童贯等奸臣,政治日益腐败。
蔡京打着“绍述新法”的旗号,结党营私,卖官鬻爵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;宋徽宗本人则沉迷于书画、园林,为修建艮岳,在全国范围内搜刮奇花异石,通过“花石纲”运往东京,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。
此时的北方,金国迅速崛起,于1125年灭掉辽国。
金国在灭亡辽国后,将矛头指向宋朝。
宋徽宗对金国的威胁毫无警惕,反而妄图联金灭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,与金国签订“海上之盟”。
然而,宋军在与辽国作战时,战斗力低下的弱点暴露无遗,多次被辽军击败。
金国见状,对宋朝更加轻视。
宣和七年(1125年)十月,金国分兵两路南下攻宋。
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,直取燕京;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,进攻太原。
消息传来,宋徽宗惊慌失措,急忙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,是为宋钦宗,改元靖康。
宋钦宗即位后,面对金军的进攻,朝廷内部战和不定。
主战派李纲积极组织东京保卫战,成功击退了完颜宗望的第一次进攻。
然而,宋钦宗却在主和派的怂恿下,罢免李纲,与金国签订屈辱
的和约,答应割让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并赔偿巨额金银。
靖康元年(1126年)八月,金国再次分兵两路南下。
这一次,金军势如破竹,西路军攻破太原,东路军渡过黄河,直逼东京。
宋钦宗此时又想起李纲,但李纲远在南方,一时难以赶回。
靖康二年(1127年)正月,东京城破,金军在城内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四月,金军押解着宋徽宗、宋钦宗及皇族、后妃、大臣等三千余人,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、文物典籍北撤。
北宋灭亡,这一事件史称“靖康之变”。
宋徽宗在被押往金国的途中,望着破碎的山河,写下“彻夜西风撼破扉,萧条孤影一灯微。
家山回首三千里,目断天南无雁飞”的凄凉诗句。
靖康之变给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北方百姓流离失所,经济遭到严重破坏。
然而,这场灾难也激发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,为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抗金斗争拉开了序幕。
第八章:南宋偏安,抗金风云靖康之变后,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即位,是为宋高宗,建立南宋政权。
然而,宋高宗即位后,并不积极组织抗金,而是一味南逃,从商丘逃到扬州,又从扬州逃到临安(今浙江杭州),甚至一度乘船逃到海上,以躲避金军的追击。
在此期间,南宋涌现出了许多抗金名将,其中以岳飞、韩世忠最为著名。
岳飞自幼受母亲“精忠报国”的教诲,立志抗金。
他组建的岳家军纪律严明,作战勇猛,有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的美誉。
建炎四年(1130年),岳飞在清水亭、建康等地多次击败金军,收复建康,成为南宋初期抗金的重要胜利。
绍兴四年(1134年),岳飞第一次北伐,收复郢州、随州、襄阳等六郡,战功赫赫。
此后,岳飞又多次北伐,取得了郾城大捷、颍昌大捷等辉煌战绩。
在郾城之战中,岳飞以少胜多,大破金军精锐“铁浮屠”和“拐子马”,金军哀叹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。
韩世忠同样是抗金名将,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兵南下,宋高宗逃至临安。
韩世忠率水军在黄天荡设伏,将金军围困四十余日,虽最终未能全歼金军,但极大地打
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。
然而,宋高宗和秦桧等主和派却一心想与金国议和。
他们担心抗金将领势力壮大,威胁到自己的统治。
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,强令岳飞班师回朝。
岳飞无奈,只得撤军,他痛心疾首地说:“十年之功,废于一旦!
所得州郡,一朝全休!
社稷江山,难以中兴!
乾坤世界,无由再复!”
岳飞回朝后,被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诬陷,绍兴十二年(1142年),岳飞与长子岳云、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于大理寺风波亭。
同年,宋金签订“绍兴和议”,南宋向金称臣,每年进贡银25万两、绢25万匹,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。
南宋虽保住了半壁江山,但也从此陷入了偏安一隅的局面。
第九章:理学兴起,文化繁荣两宋时期,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同时,思想文化领域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,其中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北宋时期,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等哲学家,继承儒家思想,吸收佛、道两家的精华,开始构建新的儒学体系。
周敦颐被尊为理学鼻祖,他提出的“无极而太极”的宇宙生成论,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;张载则提出“气本论”,认为“太虚即气”,万物皆由气构成,强调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使命担当,展现出儒家学者的宏大抱负。
到南宋时期,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。
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(程颢、程颐)的“理”论,认为“理”是宇宙万物的本原,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,“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也只是理。
有此理,便有此天地”。
在人性论方面,提出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主张,强调通过道德修养,去除私欲,恢复天理。
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,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,制定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书院学规,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他还编撰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为“四书”,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。
除理学外,宋朝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。
宋词成为
与唐诗并称的文学瑰宝,苏轼、辛弃疾的豪放词,柳永、李清照的婉约词,风格各异,流传千古。
苏轼的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展现出豪迈奔放的气势;李清照的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,则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。
在绘画领域,宋徽宗赵佶虽不是一位好皇帝,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。
他设立宣和画院,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,其自创的“瘦金体”书法,笔势瘦劲挺拔,独具一格。
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以长卷形式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,是风俗画的巅峰之作。
此外,宋朝的科技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,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,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;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,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;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,改变了战争的形态。
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,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第十章:崖山悲歌,王朝陨落南宋后期,政治日益腐败,权臣贾似道专权,他推行“公田法”,名义上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,实则严重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,导致民怨沸腾。
与此同时,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,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,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,先后灭掉西夏、金国。
灭亡金国后,蒙古将矛头指向南宋。
宋理宗端平元年(1234年),宋军趁蒙古军队北撤之际,出兵收复开封、洛阳等地,史称“端平入洛”。
然而,宋军因粮草不济,很快就被蒙古军击败。
蒙古以此为借口,开始大规模进攻南宋。
南宋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,在四川,余玠采用“山城防御体系”,以钓鱼城为核心,多次击退蒙古军的进攻。
宝祐六年(1258年),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进攻四川,在钓鱼城下受阻。
次年,蒙哥在攻城时中箭身亡,蒙古内部陷入汗位之争,南宋得以暂时喘息。
咸淳九年(1273年),襄阳城在坚守六年后,因外援断绝,最终陷落。
襄阳失守后,南宋防线崩溃,元军沿长江东下。
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军攻占临安,宋恭帝投降。
陆秀夫、张世杰等大臣带着益王赵昰、卫王
赵昺南逃,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,是为宋端宗。
然而,小朝廷在元军的追击下不断南撤,赵昰在逃亡途中病逝,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。
祥兴二年(1279年),宋元双方在崖山(今广东新会南)展开决战。
元军将领张弘范率水师将宋军围困,宋军战船以铁链相连。
元军采用火攻、封锁等战术,宋军最终战败。
陆秀夫见大势已去,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自尽,他悲壮地说:“国事至此,陛下当为国死。
德祐皇帝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”
随行十多万军民亦跳海殉国,海上浮尸十余万。
崖山之战的惨败,标志着南宋的灭亡,元朝统一了全国。
大宋王朝历经三百一十九年,在风雨飘摇中落下帷幕,但其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不屈的抗争精神,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