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:“若不是靠诸位出力,我哪能有今日?
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,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,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!”
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,赵匡胤长叹一声:“这皇帝宝座,谁不想要呢?”
众人听出话中之意,慌忙跪地磕头:“陛下何出此言,如今天命已定,谁还敢有异心?”
赵匡胤摇摇头说:“你们虽无异心,但若麾下将士贪图富贵,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,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,恐怕也不行了。”
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,泪流满面地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生路。
赵匡胤缓缓说道:“人生在世,犹如白驹过隙,所求不过富贵享乐,荫及子孙。
你们不如交出兵权,到地方去,多置良田美宅,为子孙立长远产业;同时多买些歌姬舞女,日夜饮酒相欢,以终天年。
我与你们再结为婚姻,君臣之间,两无猜疑,上下相安,这样不是很好吗?”
次日,石守信等人便上表声称自己患病,纷纷要求解除兵权。
赵匡胤欣然应允,免去他们的禁军职务,改任地方节度使。
同时,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,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,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,皇权对禁军的控制大大加强;在地方,派文臣担任知州,设通判监督,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。
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,赵匡胤大力推行文治。
他重用赵普、薛居正等文臣,完善科举制度,扩大取士规模。
赵匡胤曾立下石碑,要求后世子孙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”,为文人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。
在他的倡导下,宋朝文化氛围日益浓厚,诗词、绘画、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,为日后的文化盛世奠定了基础。
第三章:雍熙北伐,壮志未酬太平兴国四年(公元979年),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,灭亡北汉,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,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。
然而,北方的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至山西、河北北部一带),始终是宋朝的心腹大患。
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,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,失去此地,宋朝北方门户洞开,辽国骑兵可长驱直入。
雍熙三年(公元986年),赵光义认为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