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天初小说 > 其他类型 > 老家漫想抖音热门 番外

老家漫想抖音热门 番外

盈车嘉穗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11~那条路~当你开始经常回忆过去,那代表你老了。不知道谁第一个说出的这句话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,反正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记住了。1990年,我8岁了,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忙着几块贫瘠地里的庄稼,每日累死累活,也不过挣得一家的口粮,挣钱主要靠喂猪、鸡蛋及爸爸做村里会计得到的微薄工资。爸爸耿直公允,从不占村里的一点便宜,当然,村里也很穷就是了。不过我想写的不是村里及爸爸妈妈的生活有多么艰难,爸爸妈妈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,生在新中国,长在新中国,辛苦是毫无疑问,但比起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先辈,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,几十年与家里断绝联系的科学家……爸妈那一辈的日子已经好了很多。而我这个80后,日子是更好了很多个档次,新中国成立后,中...

主角:抖音热门   更新:2025-05-22 18:09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《老家漫想抖音热门 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盈车嘉穗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11~那条路~当你开始经常回忆过去,那代表你老了。不知道谁第一个说出的这句话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,反正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记住了。1990年,我8岁了,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忙着几块贫瘠地里的庄稼,每日累死累活,也不过挣得一家的口粮,挣钱主要靠喂猪、鸡蛋及爸爸做村里会计得到的微薄工资。爸爸耿直公允,从不占村里的一点便宜,当然,村里也很穷就是了。不过我想写的不是村里及爸爸妈妈的生活有多么艰难,爸爸妈妈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,生在新中国,长在新中国,辛苦是毫无疑问,但比起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先辈,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,几十年与家里断绝联系的科学家……爸妈那一辈的日子已经好了很多。而我这个80后,日子是更好了很多个档次,新中国成立后,中...

《老家漫想抖音热门 番外》精彩片段

1 1~那条路~当你开始经常回忆过去,那代表你老了。

不知道谁第一个说出的这句话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,反正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记住了。

1990年,我8岁了,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忙着几块贫瘠地里的庄稼,每日累死累活,也不过挣得一家的口粮,挣钱主要靠喂猪、鸡蛋及爸爸做村里会计得到的微薄工资。

爸爸耿直公允,从不占村里的一点便宜,当然,村里也很穷就是了。

不过我想写的不是村里及爸爸妈妈的生活有多么艰难,爸爸妈妈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,生在新中国,长在新中国,辛苦是毫无疑问,但比起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先辈,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,几十年与家里断绝联系的科学家……爸妈那一辈的日子已经好了很多。

而我这个80后,日子是更好了很多个档次,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人的日子一辈比一辈好。

我想说的是孩童时期的快乐时光。

在我上大学之前,每个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。

外婆和我家在一个村一个组,距离有三公里,纯山路,有一段路甚至在陡峭的山壁上,那是一段用石块搭起来的阶梯式小路,弯曲着向上,宽度大约50—60厘米,没有栏杆,一边靠山壁。

从我家出发要经过一段坟墓密集的山包,而那段山壁阶梯则靠近目的地-外婆家。

难走的路丝毫不能阻挡我去外婆家的脚步,每到假期,挎起我那装满假期作业的简陋书包,跟爸爸妈妈打声招呼就走。

*对于那些坟墓的惧怕,随我的心情而变,如果那天我心情糟糕,我会快速通过,从不回头,跑出几百米才停下脚步。

如果我心情明媚,可能会停下来看看,天马行空地想一想。

其中一个是我爷爷的坟,我并不害怕,我没见过爷爷,因此有巨大的想象空间,我爷爷的嫡亲后代里,我那一辈里,有五个男孩,两个女孩,我是姐姐,还有个比我小6岁的堂妹。

一般来讲,长辈对性别占少数的晚辈不会太苛刻,所以我觉得爷爷如果在世,肯定会喜欢我的,想象着爷爷牵着我在村里各处溜达,跟同村们说些没有意义没有营养的闲话,也怪有意思的。

当然,这些只是想象而已
,听说我三伯长得最像爷爷,我就觉得好遗憾,因为三伯不算好男人,他是甩手掌柜,家里什么事都不操心,还害得我三伯娘在最有条件享受生活的时候去世了,唉!

*接下来要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,记忆里这片林子属于三个姓的人家,分别是郑、周、杨,嗯嗯,我就是那郑家的闺女哦。

这片林子跟坟地是连在一起的,里面的山路总共约两公里,我穿过这段路时,偶尔会遇到周姓大叔在里面拾掇柴火,每当这时,我的安全感提到一个新高度,我会一鼓作气走完这两公里的山路,一直到那条开凿了很多年的大路上。

那条大路据说还是省道,从一座山峰开到另一个,穿山过河,连通了一个又一个村庄。

听我外公讲那条大路开凿得非常艰难,还有人牺牲了性命。

那时候小,听到此处时感触不深,转眼就忘了。

现在想起来却有些眼眶发酸,不禁想起了怒江大桥桥墩里至今浇筑在里面的解放军战士,每辆知道此事的车主经过怒江大桥时都会鸣笛致敬。

致敬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人!

我小时候每一次去外婆家时,记忆里那条大路一直是灰扑扑的土路。

但不是那种下雨后一踩一个泥坑的土路,而是多年被雨水冲刷后充满小沟壑的土路,下雨后不算特别泥泞,但有沟有坑,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个“公路段”,专门负责维护这条路。

每当刮风下雨后就得修修补补,不然车里走在上面就跟大冒险似的。

当然,这条路在祖国爸爸的好政策下,早就铺上水泥加沥青啦,我爸妈的新房子就在此路的路边。

*沿着这条路走个三百米,就可以看到左侧半山腰我外婆家了,我那时候的视力杠杠的!

能看到外公外婆小姨大黄牛劳作的身影,走到这里我就安心了。

再走500米,这段大路就走完了,怪如小道,正是那一段山壁上的险路,去外婆家是往下走,这段陡峭的险路阶梯与地面大概形成70-80度角,一脚踏空就会掉入旁边的荆棘藤蔓里面,摔死不至于,头破血流很大概率。

我想起了网上一个说法,说80后能平安长大可真不容易啊!

因为我们小时候那真是散养的,跟地里的野草似的野蛮生长。

要说我那时候
胆子也真不小,差不多6岁以后都敢自己一个人爬三公里山路去外婆家,也不能怪我爸妈没那么注意我的安全,因为他们为了养活一家人,为了我和我哥上学,已经拼尽全力。

那时候我们的祖国穷啊!

国家财政主要靠农业,国家还没有能力反哺农业,所以农民家庭还要交农业税,这个税收在2006年才全面取消。

80后的我,也没有赶上免费九年义务教育,上学费用对爸妈来讲是巨大的支出。

我爸爸是相当传统的人,但感谢他不重男轻女,让我有了跟哥哥一样的上学机会。

父母为了我和我哥,已经尽了最大努力。

*战战兢兢走过了这一段山壁阶梯,接下来的小路就相当好走了,到了这里路程已经完成了85%,一般我都会哼着儿歌,蹦蹦跳跳地往外婆家跑。

外婆家那一排房屋,我首先遇到的与主屋隔离开的小棚子是厕所,拐过厕所后面的小弯我就开始大声叫唤“婆婆外爷嬢嬢”!

这是我老家对“外婆、外公、姨”的叫法。

我一路叫过去,直到听到回应为止。

“哎!

哎!

小沁来啦!”

外婆那标志性的大嗓门边回应我,边在围裙上擦着手走出厨房门迎接我。

那时外婆的身形挺得直直的,个子看上去很高,像一座山似的让我安全感十足又温暖,也许这是我的错觉,因为我那时候是个小矮子。

“婆婆!

外爷!”

我欢呼着跑向外婆外公。

<2 2~那头黄牛~外婆腌制的酸菜特别特别美味,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酸菜,她腌的蒜苗、野韭菜(野蒜)、萝卜、大白菜、韭菜……我都很爱吃,如果跟腊肥肉一起炒,就着这些酸菜我能吃两大碗苞谷饭(玉米碎粒做的干饭)。

有时候我去外婆家错过了饭点,外婆在忙的时候,我自己会搭着小凳子在柴火灶上炒饭吃,就用猪油加外婆牌酸菜炒,那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炒饭。

晚上我跟外婆一起睡觉,外婆的卧室其实根本没有门,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屋子,外公用长竹片做了一面竹墙,竹墙上糊满了旧报纸,不透风但竹墙缝隙能透光。

竹墙靠外那一边留了一条宽约一米二的走廊,里间就是外婆外公的卧室。

外婆的床紧靠竹墙放着,宽约一米
五,晚上我睡在外婆脚边,外公去别的房间睡去了。

我睡在里面,大多数小孩子睡觉都不怎么老实,我是大多数中的一员。

晚上外婆不厌其烦地抱着我的双脚不让我动,我猜每次我想动的时候,可能都会把外婆弄醒,因为我印象里,时不时双腿有被放开又被箍紧的记忆。

被外婆抱着腿睡觉的经历给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,直到今日,我睡觉都是中规中矩,不动如山,只要睡眠质量好,晚上入睡时什么动作,早上起床还是什么姿势。

我那鼾声如雷的老公就完全不是,他翻滚翻滚着就把被子缠在自己身上去了。

*我是最后一个起床的,我起来的时候外公外婆小姨都去干活了,我收拾完自己吃了外婆给我留在锅里的早餐就出去找小姨了。

这个时候我知道小姨在哪里,自然是在我来时经过的一个地方放牛。

那里地势比较平,长着茂盛的青草小树,大黄牛也喜欢那个地方。

小姨把大黄牛往那里一放,它自己去吃草,小姨则可以挖挖野菜,摘摘野果。

我跑到厕所那边拐角处大声叫“嬢嬢”!

叫到我小姨答应,根据她的回应,我差不多能判断出小姨所在的位置。

一般都是大黄牛的身影先出现在我视野范围内,它那么纯粹的黄,那么一大只,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可好找啦!

“哞~哞”我站在地上还没有黄牛高,我摸着它强壮的身子跟它打招呼,它眼神温柔清澈,看看我,又转头吃草。

它舌头一伸,好几根草或一把树叶就被它卷进嘴里,上下两排牙齿像石磨一样挫着咬碎青草,看得刚吃完饭的我都觉得又有点饿了,我拔了根草尝了尝,嗯,味道挺清新,但拉嘴,不好吃,我“呸”一声就吐在地上。

大黄牛一点都不受影响,吃得欢快。

*放牛的间隙,我跟小姨在两块大石头间一片小小的‘平地’上栽种了一些韭菜,本来那片地的土壤不够,我们在一处树根下用树枝挖了些土填上,再平整平整,挖了坑,载上外婆打理菜地时丢掉的零散韭菜根。

为了我们的韭菜长得好,我们还捡了大黄牛拉的便便,干掉的那种,砸碎了撒在‘地’里,静待韭菜成长。

好在长在山野间的韭菜,跟散养的80后小朋友一样,生命力旺
盛,一场雨之后,韭菜们不负厚望,长得郁郁葱葱。

小姨和我把长大的韭菜割了,摘好洗干净,拿回去交给外婆,外婆等这些韭菜水晾干了后就切碎腌制了。

气温很高的夏天,三天后就能开吃。

当然,夏天的绿色蔬菜特别多,根本吃不完,外婆家很多菜坛子,腌着不同的菜,能一直吃到来年春天。

长大后我自己成家了,也尝试腌菜,只有萝卜腌得比较成功,其他的都一言难尽,最失败的 就是腌韭菜,还没腌好呢,就化了一半!

化成了水!

我打电话回去问我妈妈和外婆,她们说那韭菜是化肥催长大的,不适合腌制,知道这个原因后我心里舒服了很多,好歹不完全是我的原因撒!

*有一日,我跟着外公去放大黄牛,大家伙乖乖地站着享用外公割的草,我发挥着啄木鸟的作用,在牛身边转来转去,给牛找草蜱(蜱虫),那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,它一旦咬住了宿主,就一直咬在那个位置吸血,一直把自己吸得圆滚滚,肚子胀得老大也不会松口掉落,似乎是要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吸血。

那时的我觉得草蜱的身体器官只有嘴巴和肚子,嘴巴像个针头似的,咬住牛啊狗啊的身体就吸血,一直吸一直吸,吸的血直接进了肚子,肚子很快就能长大。

不会说话的可怜动物们当然很讨厌这种寄生虫,但这些恶心的小东西往往长在动物自己难以够到的地方,越长越大。

我喜欢给家里的牛和狗抓虫,外婆家的大黄牛特别温顺,我又是家里最常见到的娃,它对我有种爱护,嗯,我自己感觉的,反正它从来不凶我,不踢我,我在它身边时,大黄牛会比较小心翼翼。

于是我放心地围着黄牛找草蜱,找到一个就抓下来用石头砸死,砸破之后就会发现草蜱肚子里的血已经不是原本的鲜红色,而是变得暗红且黏稠,可能是消化过的。

草蜱抓下来之后,牛皮肤上有个小洞洞伤口,草蜱越大,那个伤口就越大,这时候我外公就从他的旱烟锅子里挖一点点烟油给伤口擦上。

这是外公的生活智慧,那时候他说不出“消炎杀菌”这样专业的词,但就是知道那么做对伤口恢复有好处。

有时候被蚊子咬出包来,外公也给我擦烟油,我觉得挺
有用的。

就在我转着圈给大黄牛找草蜱的时候,外公还在不远处的泥潭里找到了一只团鱼(就是甲鱼、鳖),外公大喜过望,纯野生的团鱼能卖个好价钱,我也很高兴。

*大黄牛没有名字,它的一生全都贡献给了外婆家,我不知道它何时来到外婆家的,也不知道它最终是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的,它的最后时刻我应该在上学,完美错过了。

不过至今记得小姨跟我讲的一事,我更小一点的时候,某日蹲在拐角处地上数蚂蚁,就完餐的黄牛欢快地跑着回家,速度挺快,然后在拐角处发现了蹲在地上的我,这时候刹车已经来不及,为了不伤害到我,黄牛一个跳跃,从我头上跳了过去!

我毫发无伤,黄牛一个趔趄,差点摔倒,小姨说黄牛的惊慌失措肉眼可见。

好在有惊无险,我们都没有受到伤害。

3 3~那顿饭~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这话一点错都没有。

我很小就会做饭啦,大概六七岁吧,从简单的开始做起。

包产到户之后,我们家的地很分散,其中有一块地离我家大概有三公里远,可能不止。

每次要种这块地的时候,爸爸妈妈都要提前几天请好帮忙的叔伯,约好某天去干活,争取一天干完,不用再去第二次,实在太远了。

也是因为远,去得少,地里的庄稼维护得不大好,收成自然寥寥,后来这块地就被放弃了。

但我小学的时候肯定还种着,妈妈提前一天晚上就跟我说好第二天我一起去做饭,我信心满满地答应了。

第二天我睡眼惺忪地跟妈妈一起出发,爸爸妈妈扛着农具、粮食、蔬菜油盐等。

这是为何呢?

因那块地旁边就有一户人家(我也不明白明明那里有人家却把这块地分给了我家),爸爸跟那家人打了招呼,中午就在他家做一顿饭,借用他家的柴火和灶,那家人挺厚道,自然答应了。

妈妈把做饭要用的原材料都给准备好了,又跟我讲了一遍,我听得很认真,表示全记住啦。

我们那个村旱地多水田少,差不多一半村民有水田,一半没有,可惜的是我家在山腰,属于没有水田的,所以要吃大米就得去换去买。

家里一年里吃大米的日子屈指可数,日常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渣粥,或者粗玉米渣干
饭加土豆或红薯,我从小不挑食,挺爱吃的,尤其是我妈妈煮的玉米渣粥放了一点点食用碱,粥煮出来金黄颜色香味独特,长大后我去了大城市,在那里成了家,我自己买了玉米渣尝试着煮粥却怎么也煮不出那种味道。

我哥哥跟我相反,他说小时候吃够了玉米渣饭,长大了除非必要,他一口都不想尝。

书归正传,因请了几位叔伯帮忙干活,干得还是重体力活,妈妈专门去换了大米,中午好好招待叔伯们吃一顿。

我那时候才9岁?

反正有两年以上的做饭经验了,挺自信的。

到了做饭时间,我开始按部就班地准备食材,择菜洗菜淘米等等行云流水没有差错,那家的女主人还夸我来着。

那时候可没有电饭煲,大米饭就是坐捞饭,流程是这样的:先把大米淘洗干净,放在大锅里煮,煮至六七分熟,再把米饭捞起来控着水,然后锅里炒菜,菜做完了再往锅里加适量水,把六七分熟的米饭倒进去蒸,盖上锅盖蒸饭之前要用筷子给米饭插上一些孔透气,这一步不能少,否则米饭容易下面糊了,上面还没熟。

我的步骤没有问题。

待中午爸妈及叔伯们回来,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他们。

叔伯们吃得还算满意,边吃还表扬我呢,毕竟一个十来岁的小孩,为大家准备好一顿饭,不管饭菜质量如何,都不至于过于苛刻。

问题出在米饭量不够,我明显能感觉到叔伯爸妈都没吃饱,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只带了那么多米,为了救急,我给锅里加了点水,加大火煮,把锅巴煮成了粥,又给叔伯们各添了一碗,最终他们大概吃了八分饱吧。

下午他们出去继续干活了,我却很难过。

叔伯们要出一天大力气给我家干活,却连饭都没吃饱,一种难以言状的愧疚充斥着我的心,我无力改变现状,唯有难过。

这是爸妈当然没有怪我,也不是我的错,但我到如今还耿耿于怀,我也不知道为何。

现在的日子都很好过了,老家的地绝大部分都放弃耕种,如今长满了杂草,外公外婆更是早些年就全搬进了城里,不要说地了,房子都废弃了。

每年两三次回去上坟时,舅舅们、小姨会拍些现状视频,那里早已荒芜一片,要准确地找到祖宗的坟墓,
得边走边砍一路上的荆棘藤蔓。

2024年,我外公寿终正寝,享年88岁。

这位出生于日本侵略中国时期的老人,经历了穷苦的早年,见证了中国的发展,安享了晚年。

外婆依然健在,真好。

4 4~那片黄土高坡~虽然我现在一事无成,但有时候又有点骄傲,我竟然从那样的穷乡僻壤里考出来了!

小时候,我的老家是真穷啊,我上学的条件也是真差!

一直到今天,我妈妈说起我们小时候上学时的辛苦都会掉泪,虽然我并不觉得特别苦,想起来我只觉得辛苦上学的经历非常特别,再苦能苦得过万里长征?

能苦得过抗美援朝战争吗?

至今那些志愿军的遗骸都还没全部接回家呢。

但有一种苦叫“妈妈觉得你过得苦”。

*我小学前三年是在一处大河边的教室里上课,要准时到达学校,我每天早上六点得起床,因为还有六里多的山路要走,我去学校走下坡路,回家走上坡。

其中有一段,是在即将到达学校的地方,那是一大块黄泥巴坡,天晴的时候灰扑扑,走上一趟,鞋子衣服书包全是黄灰,这还算好,拍拍就掉了。

下雨的时候那就太惨啦,那黄泥巴泥泞,一脚下去一个坑,鞋子往往会粘连在里面出不来,你要是站不稳,一脚踩在泥巴里,那完了,就哭去吧~哭完了再穿上湿哒哒的泥巴鞋袜,一整天湿漉漉地在教室里上课。

去上学时还好,是下坡路,在那湿答答滑溜溜的黄土高坡上,有一段段光滑的地段,我们可以滑着下去,但放学时就惨了,爬一步退两步,一不小心摔一跤,整个正面全部粘上黄泥巴,回家就享受一顿竹笋炒肉。

这样的滋味,我当然尝过啦,所以挺佩服自己,居然能6年如一日地完成了小学学习,还考上了镇上的初中。

我上学早,没有幼儿园可上,6岁直接上小学,班上的同学都比我大,幸好我有哥哥,还有一个组的其他小伙伴,我们结伴,每天一起上学放学。

到了冬天,那是最难熬,我小时候老家的冬天年年下大雪,有时候能存十几厘米厚,我们没有靴子,都穿着布鞋,走出300米就里外全湿了,这时候一直在运动,不觉得冷,直到在教室里坐下,身上冷却下来后,脚就
冻得痛痒难忍,有时候扛不住我们还带着一个火盆,就是那种搪瓷脸盆,在盆边沿上凿两个或三个洞,穿上铁丝做成吊绳,在顶端连接处缠上布条,这是手握的地方。

冬天我们这群冻得瑟瑟发抖的小企鹅,全靠火盆续命。

火盆烧我们自己捡的柴火,柴火不缺,四周都是山。

我们把冻得红彤彤的脚架在火盆上烤,一不小心脚里面还没烤热乎,外面的鞋子被烧了个洞——这事一点都不新鲜,天天发生。

放学回家也提着火盆,在经过黄土高坡的时候那叫一个提心吊胆啊!

有一回我不小心摔了一跤,火盆里的火溅出来,把我的衣服烧破了几个洞,我难过地哭了,既伤心于衣服破了,也担心回家要挨骂。

好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,村小学终于换了地方,不用再走那段黄土高坡。

但离我家依然很远,我们依然得早出晚归去上学,然后我慢慢发现,年级越高,班上的同学越少,因为有些小伙伴长大了,他们就不再上学,出去打工了。

我偶尔会想,我们这些散养的80后的农村孩子,没被人贩子抓走,没被水冲走,没被地上的石块树桩及火盆里的火毁容……可真幸运啊!

我完全能理解我妈妈说到我小时候受苦时掉泪的心情,她是愧疚,愧疚于自己没本事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
我爸妈是50末出生的,他们大半生都在辛苦劳作,按时按量地上交农业税,为国家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。

即使那样辛苦,他们上养老人,下养孩子,给我奶奶送了终,还养着无妻无子的大伯,砸锅卖铁地供我和哥哥读书,以至于他们现在老了,却一身的疾病,那全是年轻时候透支生命的后果。

可是他们不后悔,还觉得内疚,这是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朴实无华的爱。
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