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国仍可合纵抗秦。”
秦惠王更务实,认为“毛羽未丰者不可以高飞”。
加之秦国贵族势力对游士的排斥,商鞅的前车之鉴,使秦王对说客持谨慎态度。
(秦惠王后期采用苏秦的“连横”策略,分化六国,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)综上,苏秦游说秦王时,秦国正处于蓄力阶段,虽具备潜力,却未到全面东进的时机。
秦惠王的务实态度与政治环境导致苏秦首次游说失败,反而推动了战国合纵连横格局的深化。
苏秦十次上书秦王未被采纳,他的黑貂裘衣破旧,黄金耗尽,穷困潦倒离开秦国。
他绑着裹腿、穿着草鞋,背着书箱挑着行李,面容憔悴黝黑,羞愧归家。
《战国策》中“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”到家后,妻子不下织机,嫂子不做饭,父母不理睬他。
兄弟、嫂子、妹妹、妻子 和小妾都暗中嘲笑他说:“周人的习俗是经营产业,努力从事工商,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,如今你放弃本业,靠耍嘴皮子得生,穷困潦倒,不是话该吗!”
苏秦听了深感惭愧暗自伤心,叹息道:“世态炎凉啊!
妻子不把我当丈夫,嫂子不把我当小叔,父母不把我当儿子,这都是我的过错啊!”
他感叹道:“士人埋头读书,却不能靠它取得尊贵荣耀,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!”
于是他闭门不出,翻遍藏书研读,打开几十本书,找到姜太公的《阴符经》埋头研读,反复揣摩,读书困倦时,就用锥子刺大腿,鲜血滴在脚上(就是后人流传的锥刺股的由来)。
一年后,他终于掌握了游说之术说现在可以游说当世主了。
一、公元前334年,苏秦前往燕国,燕国地处北方(今河北北部至辽东),国力较弱,长期受齐、赵威胁。
尤其是齐国,曾多次侵夺燕国领土(如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攻占燕都)。
燕国在列强中缺乏可靠盟友,急需借助外力制衡齐、赵。
苏秦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觐见燕文侯。
苏秦针对燕国的危机感,还提出“合纵抗秦”的深层逻辑实为“以抗秦之名,制齐之实”。
苏秦又警告燕国能安享太平是因为秦赵连年征战,赵国无暇攻燕,建议燕国与赵国合纵,指出秦国虽远,但若中原诸侯被秦吞并,燕国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