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中下旬,华夏所有高校即将开学,这十来天是熬过高三,即将迈入人生新时代的学生们的最大狂欢。
但,就在这个充满欢愉气氛的日子里,总有些奇怪的、不和谐的音调出现。
首先是,微博某个天天鼓吹米国至上的播主发了条帖子。
帖子中是段视频。
一名四五十岁,满头黄毛的米国大婶,用蹩脚的华夏语,结结巴巴地向孟浩抛出橄榄枝。
“石林市第三中学孟浩,华夏有史以来首位满分高考状元你好,我是麻省理工校长琳达……”
“我,正式向你发出邀请,欢迎你来我校就读深造,给予米国绿卡,提供全额奖学金,外加每年10万米元的助学金……”
“米国,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;麻省理工,作为世界第一的理工院校,才是你最好的归属……”
最开始,这条视频,还被网友们认为是恶搞视频。
结果,很快事情便变得有些不对劲。
各大社交媒体,越来越多的UP主,开始转发这条视频。
这下,全国网友都沉默了。
麻省理工这招,实在是太狠太绝。
校长亲自以孟浩熟悉的华夏语发出招揽宣言……这面子足够大!
直接给予米国绿卡,这是多少慕洋犬期盼的……这身份够有面子。
全额奖学金、10万助学金……折算下来,这可就是每年上百万华夏币了。
有钱,有面子,有身份。
说实话,一般人根本无法抵挡这份诱惑。
这待遇,对于华夏慕洋犬们而言,酸的眼珠子都快发红。
但普通华夏民众却是气不打一处来。
这些年,米国从华夏弄走了多少人才。
这次米国方面更为狂妄。
公开在华夏的舆论媒体上挖孟浩,这位被华夏新闻联播誉为第一学霸的人才。
这,简直是对华夏尊严的践踏。
不过,孟浩会拒绝吗?
网上各大社交、评论平台,吵成了一团。
“艹,又来这一招,想要挖我们的人才。”
“孟学霸,你可是被誉为华夏第一学霸,是我们华夏的颜面,你可不能给我们丢脸。”
“说实话,米国、麻省理工开出的条件,确实很难让人拒绝。”
“换做我,肯定选择去米国啊,自由民主公正,简直是人间天堂啊。”
“楼上的,你自己甘心做慕洋犬,赶紧去米国做去,这里是华夏,不欢迎你这种人。”
“哟,踩着你痛脚了啊,人家米国就是牛逼,你不得不承认。”
“话说,就我觉得不对劲嘛……孟浩就算是华夏满分学霸,也不至于让麻省理工校长屈尊纡贵地来邀请吧,其中估计有别的阴谋吧。”
“那说明孟浩牛逼吧。”
“阴谋不阴谋地再说,你瞧瞧,这帮慕洋犬们的米国老爹老妈发个视频,他们就集体自嗨高潮了。”
“简直丢华夏的脸。”
网上吵成了一锅粥。
所有人都各执一词。
不过,绝大部分华夏人,还是不希望孟浩去米国的。
毕竟,这些年,被米国挖走并且选择不回国的“华夏人才”实在是太多了。
……
谢天谢地。
孟浩总算是从那设施齐全、装潢考究、饮食丰富的“三层牢笼”中出来了。
嗅着自由的空气,沐浴着温煦的日光,他先是给父母报了个平安,然后回复了钱琳琳以及几位亲戚好友的信息,最后打开网页,瞅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这些日子,除了每天“接客”,向前来拜访的各领域科研大佬们讲解激光武器的构造、知识外,就是吃饭睡觉。
足足被养胖了半圈的孟浩,快要被憋坏了。
咦?
网上吵成了一锅粥?
好像又是围绕自己的舆论风暴?
孟浩已经是老司机了,之前高平掀起的全民抵制、声讨浪潮也没能让他有半点的波澜。
这次舆论风暴他更是不在乎。
等弄清了前因后果后,孟浩不以为然地摇摇头。
米国方面想要挖自己。
算了吧。
他本就是华夏人。
生是华夏人,死是华夏鬼。
叛国求荣这种事情,他还是做不出来的。
他又看了眼网友们的言论,百无聊赖地关闭了手机。
就算你琳达是麻省理工大学校长又如何。
在别人看来,你是给足了面子,给够了条件,但是我孟浩就是不想搭理你。
甚至,都懒得回应。
孟浩拦了辆出租车,打算去市区逛逛。
人生头一次,来到华夏的首府京都市,肯定要好好看看走走了。
……
日光渐淡。
关于米国麻省理工招揽孟浩的舆论风暴是越刮越大。
就在琳达发布招揽视频两个小时后,见孟浩没有给出回应,米国方面的动静越发大了。
圣约翰大学校长,隔空喊话,给出年薪20W米元的条件,邀请孟浩前往就读……
哥伦比亚大学校长,愿意提供一栋别墅,并承担所有费用,邀请孟浩前往就读……
米国海岸防卫队学院校长,愿意授予孟浩中校军衔,在校享受中校军衔所有待遇,邀请孟浩前往就读……
慕洋犬们,自嗨高潮到了极致……
自干五毛们,纷纷开始转发……
整个华夏网络,关于孟浩的讨论,推上了高潮……
舆论发酵了一整天,眼看暮色将至,米国方面开始挑唆舆论,攻击华夏政府。
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,纷纷被带了节奏。
“米国给出这么好的条件,孟浩却不吭声?”
“我看到一个据说家里有亲戚在米国国防部供职的大V说,问题没有这么简单。”
“说是华夏政府为了防止孟浩前往米国,已经将他给软禁起来了。”
“不可能吧,我们国家不会做出这种事情。”
“那要不然为啥孟浩这么久都不回应?”
“说不定还真有可能。”
就在网上乱成一锅粥时。
孟浩挑了家门头有些破旧,显然有些年头的馆子坐了进去。
逛了一天街,确实有些饿了。
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,尝尝当地的本地饮食是必不可少的。
于是,他点了一份红彤彤的卤煮以及一碗绿了吧唧的豆汁。
此时,悬挂在门店内的老式电视机,开始了每天晚七点的新闻联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