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构的熟悉和对祖父笔迹的多年研究(尽管之前理解有偏差),她成为了工作组不可或缺的顾问。
她耐心地向专家们解释某个符号的可能含义,某条通道的隐蔽入口,某间密室开启的机关。
她甚至鼓起勇气,再次踏入那个曾经囚禁她的地下祭坛,为专家们指认当时的细节。
每一次讲述,都像揭开一次伤疤,但每一次揭开,都让那黑暗的记忆在阳光下失去一分毒性。
当基金会宣布将在陈宅原址建立“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与伦理反思博物馆”的计划时,陈薇主动请缨,希望能成为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。
“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座宅邸的每一块砖石下可能隐藏的故事,也没有人比我更能理解那些实验背后所承载的痛苦和警示。”
她的申请得到了基金会的批准。
方宇则回到了他的侦探事务所。
陈宅的经历如同一场淬炼,让他的眼神更加深邃,观察力更加敏锐。
他接手的案子依旧充满挑战,但曾经面对过人性最扭曲黑暗面的他,似乎更能洞悉那些隐藏在平凡表象下的罪恶与挣扎。
他办公室的墙上,挂着一张放大的、陈世勋那张1903年的照片复制品,旁边标注着:“警示——当科学失去伦理的缰绳。”
这成了他新的座右铭。
### 3. 尾声金秋的阳光,慷慨地洒在焕然一新的陈宅——不,现在应该称之为“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与伦理反思博物馆”的庭院里。
昔日的荒芜被精心修剪的草坪和肃穆的纪念花坛取代。
建筑外墙经过专业清洗和修复,那些精美的维多利亚时代石雕在阳光下展露真容,庄重而沧桑,洗去了阴霾,只余下历史的厚重感。
博物馆正门前,人头攒动。
红毯铺地,镁光灯闪烁不停。
来自学术界、文化界、政府部门的代表,以及众多闻讯而来的市民和媒体记者,共同见证着这座特殊博物馆的开幕盛典。
陈薇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职业套裙,长发优雅地挽起,脸上略施淡妆,遮掩了长期的疲惫,显露出一种沉静而坚韧的气质。
她站在博物馆大门前临时搭建的发言台后,身旁是博物馆的馆长和基金会的负责人。
方宇和李静站在嘉宾席的第一排,微笑着注视着她。
“……这座建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