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上,看着墨白书院的学生们手持扫帚清理废墟,将破损的典籍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。
一个少年捧着半卷《孟子》跑来,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枫叶:“先生,这书还能修补吗?”
苏逸接过书,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,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入长安时的模样。
叛乱平息后,朝廷论功行赏,苏逸却婉拒了所有官职。
他向皇帝上书:“臣愿重返书院,为陛下培育栋梁之材。”
皇帝深知苏逸心意已决,特赐“天下文宗”匾额,并拨银修缮墨白书院。
消息传来,庐山脚下爆竹声声,百姓们自发前来庆贺,将书院围得水泄不通。
这一年的春天,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——他们是战乱中的孤儿,最小的不过七八岁,最大的也才十三四岁。
苏逸亲自为他们授课,从《三字经》到《史记》,从诗词歌赋到治国方略。
他常对学生们说:“读书不是为了逃避苦难,而是为了有能力改变苦难。”
一日,一个名叫沈月的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发问:“先生,为什么天下总是战乱不断?”
这个问题让苏逸陷入沉思。
他放下书卷,带着学生们来到书院后的竹林,指着被风吹弯却始终挺立的竹子说:“因为人心有贪欲,有私心。
但只要我们像这竹子一样,宁折不弯,坚守本心,终有一天,天下会重归太平。”
随着时间推移,墨白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。
各地学子慕名而来,甚至有吐蕃、新罗的使者也送子弟前来求学。
苏逸在书院中设立“万国学舍”,让不同地域、不同文化的学生相互交流。
他常说:“只有了解彼此,才能减少误解;只有学会包容,才能真正强大。”
这年深秋,林羽带着一个惊人的消息来到书院。
朝廷在清理叛乱余孽时,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卷宗——原来当年安史之乱前,就有神秘势力在暗中煽动矛盾,而这些势力与西域的大食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林羽神色凝重:“苏兄,这背后的阴谋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。”
苏逸望着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,缓缓说道:“乱世之中,总有人妄图浑水摸鱼。
但我们能做的,不是疲于奔命地灭火,而是点燃更多的灯火。”
他转身看向正在书院中忙碌的学生们,目光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