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小子是不是有什么事?有事就说啊,哥能帮你办就帮你办,不能办也想办法办。”招展见状,忍不住问道。
江永成心里一笑,暗道就知道你会发问。但脸上却依然是一副苦相,缓缓说道:“招哥,上山打猎、下河捕鱼都不是长久之计。今年可以这样搞,明年怕就不好搞了。”
“为啥?难不成你那么厉害,今年就把河里的鱼捞完了?”招展随意应道。
“不是我把鱼捞完了,明年会有很多人下河讨食啦……招哥,你有没有认识搞菌类栽培的人?比如省农校的老师,县农业局的技师啥的。”江永成转了话题。
这下,招展马上明白他的意思了,说:“你想人工栽培竹荪?就算能种出来,也卖不了多少吧,有多少人吃得那玩儿?”
江永成笑了笑,高深莫测的说:“现在没有市场,但等过几年,能吃得起的人就多了去了。做事不能只看眼前,得有远见,是不是?”
“你可真行,跟算命先生似的。”招展的内心已经被江永成的话震撼得有些麻木了,可再次被他的话触动。
听小子这语气,明显是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,难道他真的也知道明年的新政策?
江永成又笑了笑,再次转移了话题,他认真地看着招展说:“招哥,搞竹荪栽培现在可能有点难度,但其他事情却可以做。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个会做竹蒸笼的师傅?我想拜师学艺。”
“你这思维也太跳跃了,刚才还在说竹荪,怎么突然又扯到蒸笼了……你等等,我还真认识一个会做竹蒸笼的人。不过,好几年没见过他了,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,前几年他就六十多岁了。”
这年头,能活到六十多岁的人可不容易,缺衣少食,还缺医少药。所以,谁也不敢保证两三年前六十多岁的人现在是否还在人世。
“拜托了亲哥,你一定要帮我找找。”江永成一阵激动。
楠竹村有半座竹山,小一千亩的竹林,大多是毛竹,那可是制作竹蒸笼的上等材料,怎么能浪费呢?
明年,最迟后年,包产到户的政策肯定要实施了,小手工业、个体户、自由市场也会随之开放。接着,南方沿海地区经济会腾飞,全国经济也会跟着腾飞,餐饮业自然也会蓬勃发展,蒸笼这类产品,肯定有着无限的市场前景。
江永成盯上了那座竹山,他准备过些时候就找魏贵明谈谈,先把竹山租下来,提前布局。
“行,我帮你找找。”招展启动了车子,说,“滚下车吧,我要回去了。”
“那你路上小心驾驶。”江永成下车,没有留招展吃晚饭,家里太简陋了,不好意思留客。
家里陈彩凤和江瑛、江永明看着客厅里的一大堆东西,有些不知所措。江永成一下子买这么多东西回来,他们既惊喜又惶恐。
“老二老三,妈,你们在这发啥愣?不饿吗?还是光看这些东西就能看饱了?”江永成把江永明赶去做饭,然后拿出一包糖果,给过来围观的小孩和老人一人分了一把。
他早就预料到了,农村孩子平时没什么好玩的,也没什么事情可做,谁家的鸡打架都能围着看半天。自己坐着吉普车回来,还买了这么多东西,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肯定会围上来看热闹。
孩子们得了糖果就散了,老头老太们剥着糖果放进嘴里,一边吃一边夸赞江永成能干,问他能不能带自家的孩子去挣钱,又说陈彩凤生了个好儿子,以后就等着享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