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琳娜,则全程以非官方顾问身份陪同。
她不仅帮他整理会议资料,更利用自己在联合国气候组织的渠道,向多国推荐阿蒙的研究成果。
“你不是政客,却比任何政治家更值得信任。”
她轻声说。
阿蒙握住她的手:“我不是要代表一个国家,而是代表一个更古老、更深远的知识体系。”
她望着他,眼神充满敬意与柔情:“那你不该只留在科研站。”
全球气候公约 · 南极声音被写入协议峰会最后,起草了《人类气候健康联合倡议书》。
在第八条中,新增一项条款:“我们承认传统知识体系在极端气候下维护人体健康的潜力,鼓励各国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,探索非西方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路径。”
这是阿蒙奔波一月的成果。
也是历史上第一次,中医与自然医学以正面词汇写入联合国级别的环境条款。
中国代表团赞许地对他说:“你替我们赢得了语言权。”
俄方代表更是当众拍肩:“以后喝伏特加前,我们也该喝你那壶什么……养阳汤。”
阿蒙笑而不语。
他知道,这不是他的终点,而是一场更大风暴的前奏。
回归南极 · 雪山下的承诺峰会闭幕后,吴阿蒙回到南极。
中山站的科学家们早已听闻他的风采,将他称为“南极之魂”。
那一夜,他与艾琳娜坐在冰川前的雪丘上,极光在天际缤纷跳舞。
“你会留在这里一辈子吗?”
她轻声问。
“你愿意和我守在这里一辈子吗?”
他反问。
她没有回答,只是将头靠在他的肩膀上。
这不是一个拥抱春暖花开的世界。
但在这片世界尽头的冰雪之地,有他们共同的信仰——知识是无国界的,爱情也是。
1991年年底,联合国向中国和南极科研联盟联合授予“气候与文化融合杰出贡献奖”。
领奖时,吴阿蒙站在台上,只说了四个字:“不负天地。”
他带回的,不只是奖章,而是一颗新的种子——他在筹备的,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“极地文化与健康研究基地”。
不为商业,不为权力,只为延续人类最古老的智慧与对生命最深沉的敬意。
41992年初春,南极大陆。
阳光洒在拉斯曼丘陵,照亮中山站的钢结构屋顶。
表面风平浪静,冰原宁静纯白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