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天初小说 > 其他类型 > 大汉贤后卫子夫后续+完结

大汉贤后卫子夫后续+完结

炒股的剃头匠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第一章:平阳初遇建元二年春,长安城内春光正好,街头巷尾满是盎然生机。平阳侯府中,歌舞升平,丝竹之音不绝于耳。平阳公主端坐于华堂之上,眼神中透着对弟弟汉武帝刘彻子嗣之事的关切与焦急。她精心挑选了诸多良家女子,养于府中,盼着能有机会为皇室增添血脉。卫子夫,此时尚是平阳侯府中的一名歌女。她生得眉如远黛,目若秋水,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柔顺,身姿轻盈似弱柳扶风。自幼在侯府中习舞练歌,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非凡的才艺,在一众歌女中脱颖而出。这日,汉武帝刘彻前往霸上祭祀归来,顺路来到平阳侯府看望姐姐。平阳公主大喜,连忙命人将精心准备的女子们唤出,一一展示于刘彻面前。然而,刘彻对这些女子皆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。平阳公主见状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,但仍未...

主角:刘彻平阳   更新:2025-05-20 17:09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彻平阳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大汉贤后卫子夫后续+完结》,由网络作家“炒股的剃头匠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第一章:平阳初遇建元二年春,长安城内春光正好,街头巷尾满是盎然生机。平阳侯府中,歌舞升平,丝竹之音不绝于耳。平阳公主端坐于华堂之上,眼神中透着对弟弟汉武帝刘彻子嗣之事的关切与焦急。她精心挑选了诸多良家女子,养于府中,盼着能有机会为皇室增添血脉。卫子夫,此时尚是平阳侯府中的一名歌女。她生得眉如远黛,目若秋水,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柔顺,身姿轻盈似弱柳扶风。自幼在侯府中习舞练歌,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非凡的才艺,在一众歌女中脱颖而出。这日,汉武帝刘彻前往霸上祭祀归来,顺路来到平阳侯府看望姐姐。平阳公主大喜,连忙命人将精心准备的女子们唤出,一一展示于刘彻面前。然而,刘彻对这些女子皆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。平阳公主见状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,但仍未...

《大汉贤后卫子夫后续+完结》精彩片段

第一章:平阳初遇建元二年春,长安城内春光正好,街头巷尾满是盎然生机。

平阳侯府中,歌舞升平,丝竹之音不绝于耳。

平阳公主端坐于华堂之上,眼神中透着对弟弟汉武帝刘彻子嗣之事的关切与焦急。

她精心挑选了诸多良家女子,养于府中,盼着能有机会为皇室增添血脉。

卫子夫,此时尚是平阳侯府中的一名歌女。

她生得眉如远黛,目若秋水,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柔顺,身姿轻盈似弱柳扶风。

自幼在侯府中习舞练歌,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非凡的才艺,在一众歌女中脱颖而出。

这日,汉武帝刘彻前往霸上祭祀归来,顺路来到平阳侯府看望姐姐。

平阳公主大喜,连忙命人将精心准备的女子们唤出,一一展示于刘彻面前。

然而,刘彻对这些女子皆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。

平阳公主见状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,但仍未放弃,又命府中的歌女们献上歌舞。

卫子夫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,她的舞姿轻盈灵动,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带着无尽的韵味。

她的歌声婉转悠扬,如黄莺出谷,清脆悦耳,瞬间吸引了刘彻的目光。

刘彻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艳,他的目光紧紧地跟随着卫子夫的身影,再也无法移开。

平阳公主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心中暗自欣喜。

歌舞结束后,刘彻起身更衣,平阳公主便让卫子夫前去侍奉。

在尚衣轩中,刘彻与卫子夫独处,刘彻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卫子夫的手,卫子夫羞涩地低下了头。

这一瞬间,仿佛时间都静止了。

之后,刘彻回到宴厅,心情格外愉悦,赏赐给平阳公主黄金千斤。

平阳公主趁机将卫子夫送入宫中,卫子夫就此告别了平阳侯府,踏入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宫廷。

入宫之后,卫子夫满以为自己会得到刘彻的宠爱,然而,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。

后宫佳丽三千,卫子夫入宫后竟一年多都未能再见到刘彻。

她被遗忘在幽深的后宫角落,每日只能在寂寞与孤独中度过。

她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宫墙之下,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,思念着平阳侯府的日子,泪水悄然滑落。

第二章:再得圣宠建元三年,皇宫中进行宫人的筛选,一些不再被需要的宫人将被放出宫去。

卫子夫也在这
被筛选的行列之中,她心中满是绝望,觉得自己的命运太过悲惨,入宫一场,却落得如此下场。

在被放出宫的前一天,卫子夫终于得到了再次见到刘彻的机会。

她跪在刘彻面前,泪水涟涟,哭诉着自己入宫后的孤寂与思念。

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委屈与哀怨,却又带着一丝期待。

刘彻望着眼前这个楚楚可怜的女子,心中的柔情被瞬间唤起,他想起了初见卫子夫时她那动人的舞姿和美妙的歌声,想起了尚衣轩中那心动的瞬间。

刘彻决定将卫子夫留下,并且再度宠幸了她。

这一次的宠幸,改变了卫子夫的命运。

不久之后,卫子夫便发现自己怀有了身孕。

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当时,陈皇后阿娇多年来一直未能生育,她对卫子夫的怀孕既嫉妒又愤怒。

阿娇是馆陶大长公主刘嫖的女儿,自幼深得窦太后和景帝的宠爱,性格骄横跋扈。

她无法忍受卫子夫夺走自己的恩宠,更无法忍受卫子夫腹中的孩子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

于是,阿娇与母亲馆陶大长公主合谋,想要除掉卫子夫。

馆陶大长公主派人绑架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,企图以此来威胁卫子夫。

卫青当时在平阳侯府中担任骑奴,他为人正直勇敢,虽然出身低微,但却有着远大的抱负。

幸运的是,卫青被好友公孙敖及时救出,才逃过一劫。

汉武帝得知此事后,龙颜大怒。

他一方面对阿娇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,另一方面,为了保护卫子夫和她腹中的孩子,开始对卫氏一族进行封赏。

卫青被召入宫中,担任建章监,并加侍中官职。

此后,卫青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,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,逐渐成为汉朝的名将。

而卫子夫也因为怀孕一事,在宫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,她不再是那个被人随意欺凌的歌女,而是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嫔。

第三章:封后之路元光五年,陈皇后阿娇因巫蛊之术被废。

阿娇为了重新获得刘彻的宠爱,听信了女巫楚服的话,在宫中施行了巫蛊之术。

事情败露后,汉武帝刘彻勃然大怒,下令严查。

最终,阿娇被废黜皇后之位,退居长门宫。

随着陈皇后的被废,皇后之位空缺。

此时,卫子夫已经为汉
武帝生下了三个女儿,并且在元朔元年又生下了皇长子刘据。

卫子夫温柔贤淑,端庄大方,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和信任。

她在宫中一直恪守本分,对待其他妃嫔也友善和睦,因此在宫中颇得人心。

大臣们纷纷上书,建议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。

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决定顺应民意。

元朔元年春天,汉武帝正式册封卫子夫为皇后。

在册封大典上,卫子夫身着华丽的凤袍,头戴凤冠,仪态万千地接受着众人的朝拜。

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,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责任。

成为皇后之后,卫子夫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。

她深知皇后之位的重要性,也明白自己肩负着母仪天下的重任。

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,管理好后宫。

她提倡节俭,反对奢华浪费,后宫在她的管理下,秩序井然,一片祥和。

<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,为汉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卫青七次出击匈奴,收取河南地,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。

霍去病则更是勇猛无比,他多次率军深入匈奴腹地,封狼居胥,禅于姑衍,饮马瀚海,威名远扬。

卫氏一族一门五侯,荣耀无比,成为了当时汉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。

然而,卫子夫并没有因为家族的荣耀而恃宠而骄,她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,时常告诫家人要谨言慎行,不要恃功自傲。

第四章:盛极而衰随着时间的推移,汉武帝对卫子夫的宠爱逐渐减少。

岁月不饶人,卫子夫的容颜渐渐老去,而宫中不断有年轻貌美的女子入宫,吸引着汉武帝的目光。

然而,卫子夫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和嫉妒,她依然尽心尽力地管理着后宫,履行着自己的职责。

汉武帝晚年,迷信方术,追求长生不老。

他经常举行各种祭祀仪式,寻求仙人的帮助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奸臣趁机利用汉武帝的迷信,制造事端,引发了宫中的混乱。

征和二年,一场可怕的巫蛊之祸悄然降临。

奸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仇隙,他害怕汉武帝去世后刘据即位对自己不利,于是便想先下手为强。

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汉武
帝说是因为有巫术蛊作祟造成。

汉武帝信以为真,便让江充展开调查。

江充借机在宫中大肆搜查,他故意在太子宫中挖出桐木人偶,以此来诬陷太子刘据。

刘据惊恐万分,他知道自己被江充陷害,却又无法向汉武帝证明自己的清白。

无奈之下,刘据只好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,起兵诛杀了江充。

汉武帝得知太子起兵后,误以为太子谋反,勃然大怒,立即派丞相刘屈氂率兵平乱。

太子刘据手中兵力有限,难以抵挡丞相的大军。

在激战多日后,太子兵败,带着两个儿子逃离长安。

卫子夫在这场变故中,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

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谋反,但又无法阻止汉武帝对太子的追杀。

她为太子提供了宫中的侍卫和武器,希望他能够平安逃脱。

然而,她的这一行为却被汉武帝视为支持太子谋反。

汉武帝派人收回了卫子夫的皇后玺绶,卫子夫感到无比的绝望和屈辱。

她一生都在为汉武帝和汉室江山尽心尽力,却落得如此下场。

最终,卫子夫选择了自杀,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她的尸体被草草埋葬,一代贤后,就此香消玉殒。

太子刘据在逃亡途中,也被当地官员发现。

为了不被抓捕,刘据自杀身亡,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遇害。

这场巫蛊之祸,让卫氏一族遭受了灭顶之灾,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就此衰落。

许多无辜的人也因此丧生,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悲痛和恐惧之中。

直到后来,汉武帝逐渐清醒过来,意识到自己中了奸臣的圈套,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。

他痛心疾首,悔恨不已,下令将江充灭族,以泄心头之恨。

他还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,以表达对太子和卫子夫的思念和愧疚之情。

然而,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,曾经的繁华与荣耀都已成为过眼云烟,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历史故事,供后人感慨和叹息。

第五章:余波暗涌巫蛊之祸的血腥渐渐褪去,未央宫中却依然笼罩着压抑而诡异的气氛。

汉武帝每日在思子宫中枯坐,望着太子生前的衣物与书卷,白发愈发稀疏,眼角的皱纹里似藏着无尽的悔恨。

朝堂之上,丞相刘屈氂因平乱有功愈发骄纵,与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勾结——李广利乃
李夫人兄长,其妹诞下昌邑王刘髆后,二人便觊觎着储君之位。

卫氏旧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
卫青长子卫伉因牵连巫蛊案被斩,卫家封邑被夺,往日门庭若市的府邸如今门可罗雀。

平阳公主听闻卫子夫自尽的消息后,终日以泪洗面,她强撑病体入宫求见汉武帝,却在宫门外被宦官拦下。

这位昔日尊贵的长公主跌坐在马车中,望着巍峨宫墙喃喃道:“子夫,当年若不将你送入这吃人之地……”长安城的市井间,关于巫蛊案的传言愈演愈烈。

百姓们私下议论,有人惋惜太子仁厚却遭奸人所害,有人痛骂江充祸国殃民,更有人将矛头直指汉武帝的昏聩。

这些言论渐渐传入宫中,汉武帝虽表面震怒,命人严查“妖言惑众”者,内心却愈发痛苦。

他时常梦到卫子夫身着嫁衣,在平阳侯府中翩翩起舞,醒来后却只能对着空榻发呆。

在掖庭深处,曾受卫子夫恩惠的宫女们自发为她守灵。

其中一位叫兰心的小宫女,偷偷将卫子夫生前最爱的白玉簪子藏于怀中。

她每日夜深人静时,便取出簪子擦拭,泪水滴在白玉上,仿佛要将对皇后的思念都融进这温润的玉石之中。

此时,朝中正直之士并未放弃为太子平反。

壶关三老令狐茂冒死上书,言辞恳切:“太子进则不得见上,退则困于乱臣,独冤结而无告,不忍忿忿之心,起而杀充,恐惧逋逃……”这封奏疏字字泣血,终于触动了汉武帝的心弦。

他下令重新彻查巫蛊案,随着调查深入,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——江充的党羽纷纷落网,供出其构陷太子的阴谋。

然而,即便真相大白,逝去的生命也无法挽回。

汉武帝望着堆积如山的供词,突然呕血不止。

太医们束手无策,宫中人心惶惶。

此时,钩弋夫人赵氏怀有身孕的消息传来,据说她怀胎十四月才诞下皇子刘弗陵,与上古尧帝的出生传说如出一辙。

这个消息在宫中引发新的波澜,也让汉武帝心中又燃起一丝希望,他将刘弗陵视为祥瑞,对其宠爱有加。

但朝堂之上,关于储君之位的争斗并未停歇。

李广利与刘屈氂加紧谋划,试图将昌邑王刘髆推上太子之位。

他们在朝中结党营私,打压异己,甚至企图谋害朝中
反对他们的大臣。

而民间百姓对卫氏一族的同情与怀念,也在暗中汇聚成一股力量,只待时机成熟便会爆发。

在这暗流涌动的局势中,一个神秘的身影悄然出现在长安街头。

此人自称是太子刘据的旧部,手中握着足以证明太子清白的关键证据。

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各方眼线,试图寻找机会将证据呈递给汉武帝……第六章:迷雾重重神秘人化名“墨羽”,每日在长安街头的茶馆、酒肆间穿梭,暗中观察朝中动向。

他身形消瘦,一袭黑袍遮住大半面容,唯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这日,他在醉仙楼饮酒时,偶然听到邻桌两位官员谈论昌邑王党羽的阴谋——原来李广利与刘屈氂正密谋在甘泉宫祭祀时,诬陷朝中重臣谋反,以此扫清昌邑王上位的障碍。

墨羽心中大惊,他意识到事态紧急,必须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。

可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时,却发现自己已被几名黑衣杀手包围。

一番激烈打斗后,墨羽虽成功脱身,却也身受重伤。

他强撑着身体,躲进了城南一座破旧的寺庙中。

与此同时,朝中局势愈发紧张。

汉武帝因病情加重,长时间居住在甘泉宫,将朝政大权暂时交给丞相刘屈氂处理。

这无疑给了李广利等人可乘之机。

他们伪造书信,诬陷御史大夫暴胜之与太子旧部勾结,企图谋反。

暴胜之百口莫辩,为证清白,竟自刎而死。

此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,许多大臣人人自危,生怕下一个被诬陷的就是自己。

平阳公主得知此事后,拖着病弱之躯再次入宫。

她在甘泉宫前长跪不起,求见汉武帝。

终于,她被允许进入内殿。

见到形容枯槁的汉武帝,平阳公主悲从中来:“陛下,卫氏一门忠良,太子仁厚,如今奸人当道,朝纲混乱,难道您还要坐视不理吗?”

汉武帝沉默良久,眼中闪过一丝挣扎,最终只是挥了挥手,命人将平阳公主送回府中。

而在寺庙中的墨羽,被一位好心的老和尚所救。

老和尚悉心照料他,待他伤势稍好,便劝他早日离开长安:“施主,这长安城中暗流汹涌,你若执意留下,恐有性命之忧。”

墨羽却摇头道:“我身负太子重托,若不能还太子清白,就算死也要死在长安!”

墨羽伤势好
转后,决定冒险面见朝中正直之士。

他几经辗转,找到了太子生前的好友——太仆公孙敬声之父公孙贺。

公孙贺起初对墨羽心存疑虑,但在看过他手中的证据后,不禁老泪纵横。

那是太子刘据写给卫青的家书,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孝心与对国家的忠诚,根本不可能有谋反之意。

公孙贺决定与墨羽一起,将证据呈递给汉武帝。

他们精心谋划,打算在汉武帝前往宗庙祭祀时,拦下圣驾。

然而,他们的计划却不知何时走漏了风声。

祭祀当日,当公孙贺与墨羽准备行动时,突然被一队侍卫包围。

领头的侍卫冷笑一声:“公孙大人,陛下早就料到你们会有此举动,还不束手就擒!”

公孙贺与墨羽被捕入狱,李广利等人趁机诬陷他们与太子旧部谋反。

汉武帝虽对巫蛊案心存疑虑,但此时病情加重,神志恍惚,竟下旨将公孙贺满门抄斩。

墨羽在狱中受尽折磨,却始终不肯透露证据的下落。

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一定要让太子的冤屈大白于天下。

而在后宫中,钩弋夫人赵氏愈发得宠。

她看着日渐衰弱的汉武帝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野心。

她暗中与李广利等人勾结,企图为自己的儿子刘弗陵谋取太子之位。

一场更大的阴谋,正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廷中悄然酝酿……第七章:真相昭雪长安城的寒冬格外凛冽,未央宫的铜炉中炭火噼啪作响,却暖不了汉武帝日益冰冷的身躯。

他卧病在床,眼前时常浮现出卫子夫温婉的笑容与太子刘据幼时牙牙学语的模样。

当狱卒呈上墨羽在酷刑下用血写下的绝笔信时,那歪歪扭扭的字迹里,字字控诉着江充党羽的恶行,还附上了太子家书的残片。

汉武帝颤抖着双手,泪水滴落在信纸之上。

他终于彻底清醒过来,意识到自己的多疑与昏聩酿成了怎样的惨剧。

他挣扎着坐起身,命人立即释放所有因巫蛊案入狱的无辜之人,并下罪己诏:“朕即位以来,所为狂悖,使天下愁苦,不可追悔……”这份罪己诏传至民间,百姓们无不感慨落泪,对这位曾经雄才大略的帝王又生出几分同情。

与此同时,李广利与刘屈氂的阴谋也在关键时刻败露。

原来,李广利出征匈奴前,与刘屈氂在渭桥
密谋拥立昌邑王为太子,这番对话被一位小吏偶然听到。

小吏深知事关重大,冒险将消息传递给了朝中大臣。

汉武帝得知后,雷霆震怒,下令将刘屈氂腰斩于市,李广利的家族尽皆下狱。

正在前线作战的李广利听闻噩耗,投降匈奴,其家族被灭族。

昌邑王刘髆因受牵连,失宠于汉武帝。

而钩弋夫人赵氏虽百般辩解,却也难以消除汉武帝的猜忌。

一日,汉武帝望着年轻貌美的赵氏,突然想起卫子夫临终前的凄凉,心中一阵刺痛。

他深知“子幼母壮,必生祸乱”的道理,为防止吕氏之乱重演,竟下令赐死钩弋夫人。

赵氏跪在地上,泪流满面地求饶,却终究没能改变命运,香消玉殒于云阳宫。

尘埃落定后,汉武帝以皇后之礼重新厚葬卫子夫,在她的陵寝旁修建思后园,亲自撰写祭文,字字饱含悔恨:“朕以微身,托于天下,赖皇后之德,得以承宗庙……”他追封太子刘据为“戾太子”,在湖县修建“思子台”,又将太子之孙刘病已接入宫中抚养——这个尚在襁褓中便因巫蛊案入狱的孩子,日后将成为改变汉朝命运的关键人物。

平阳公主在得知卫子夫得以正名后,含笑而逝。

她的葬礼上,无数百姓自发前来送行,感念她当年举荐贤后之功。

而卫氏家族虽不复往日荣光,但卫青、霍去病的功绩却永载史册,他们抗击匈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郎。

长安城的街头巷尾,说书人敲着醒木,讲述着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的传奇一生,讲到她的贤德,讲到巫蛊之祸的惨烈,讲到汉武帝的悔恨。

台下听众时而扼腕叹息,时而热泪盈眶。

而在历史的长河中,卫子夫的故事,成为了大汉王朝一段波澜壮阔又令人唏嘘的篇章,时刻警醒着后人:盛世之下,更需明辨忠奸,莫让猜疑与野心,毁了一世英名与万千性命。
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