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阿蒙不语。
两人隔着办公桌对视,空气中仿佛有一层无形的界线。
那一刻,他们都意识到——从此以后,他们的关系,将不再只是私人的、模糊的,而是牵涉政治、信任与代价的。
……1992年6月30日,选前最后一天。
阿蒙在媒体正式公布的独立候选人名单上名列第18号,竞选口号只有六个字:“融合、实干、未来。”
宣传册上,他身穿白衬衫,站在一群中泰混血孩童中间,没有口号大字,没有背景渲染。
只是静静地看着镜头。
在接受《民族日报》记者采访时,他这样回答:“我不是传统政客,也不是救世主。
我只是想做点事——哪怕这一点点,会让呵叻的孩子少走一公里的路,能在本地学校读完高一;哪怕只是一点点,也值得我站出来。”
这是他的第一次公开发声。
也是第一次,从幕后走入聚光灯下。
71992年7月1日,清晨六点,曼谷的天空阴沉如墨,季风将至,空气中充满潮湿不安的气息。
今天是泰国第38届国会大选日。
对曼谷普通人而言,这不过是一次换一批人说话的机会;但对那些站在牌桌上的人来说,每一次投票,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博弈。
而对阿蒙来说,这是他穿越至今最接近命运转折点的一天。
他一早起床,换上那件被帕文亲手挑过的深蓝色衬衫。
不是西装革履,也不是民族服饰——他不想扮演任何一方。
“我要让他们看到的,是一个真实的人。”
他对着镜中的自己低声说。
投票开始前,他在政见发布会上做了最后一次简短讲话:“如果说改革是时代的潮流,那么我希望自己是那个不被浪潮卷走的人。
我不靠家世,也不靠派系,只想用行动让更多人相信——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一些东西。”
没有热烈掌声,现场却出奇地安静,连远处电风扇的哗哗声都显得刺耳。
随后,他随着工作人员去往指定投票点,在镜头下郑重地把选票投入票箱。
那一刻,他不是小说家、不是文化顾问、不是谁的追求对象,而只是一个穿着衬衫的30岁青年,用自己的名字向国家许下了承诺。
……下午,曼谷突然下起大雨,像是整个天空都压了下来。
选举统计一再推迟,雨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