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,明天,他将再次踏足那个工地。
工地……那里有最真实的结构,最直接的问题,或许,还有最意想不到的“信息来源”。
陈凯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。
这场博弈,难度陡然升级,但也因此,变得更加……有趣了。
他的手,不自觉地握成了拳。
那支绘图铅笔的触感,仿佛还停留在指尖。
清晨的阳光尚未驱散海港工地的寒意,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混凝土和柴油的气味,扑面而来。
凌瑶一身剪裁合体的米白色职业套装,头戴安全帽,如同巡视自己领地的女王,步履坚定地走在临时铺设的钢板路上。
她的身后,除了陈凯,还多了一个身影——她的特助李娜,一个戴着金丝眼镜,表情一丝不苟,手中永远捧着平板电脑的女人。
李娜的存在,像一道无形的屏障,将陈凯与工地核心区域隔离开来。
每当凌瑶与项目经理或工程师讨论关键技术细节,李娜便会不动声色地调整站位,巧妙地挡住陈凯的视线,或者在他试图靠近图纸展板时,用“凌总,下一个议程是关于三号泊位的进度汇报”之类的话语将凌瑶引开。
陈凯依旧是那副温顺恭谨的模样,为凌瑶递上水,在她停下脚步时适时地提供手臂支撑。
然而,他的感官却前所未有地敏锐。
他的眼睛不再是空洞的镜片,而是像精密的扫描仪,捕捉着工地上的每一个细节:新浇筑的混凝土桩基上细微的裂纹、钢筋绑扎的疏密、工人们操作设备时的神情,甚至远处防波堤施工区域海浪拍击临时围堰的异常声响。
凌瑶似乎对他的“安分”还算满意,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与项目负责人的交锋上,她的问题尖锐而直接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数据。
李娜则像一个高效的处理器,迅速记录、调取资料,偶尔还会用一种带着审视的目光瞥向陈凯。
当一行人来到正在施工的一号码头防波堤附近时,海风骤然变大。
凌瑶微微蹙眉,拉了拉衣领。
项目经理正指着远处初具雏形的堤坝结构,唾沫横飞地汇报着进度和遇到的“小问题”。
“……昨夜风浪较大,我们加固了临时围堰,但有几个预制构件的对接点出现了一些微小的位移,初步判断在允许误差范围内,不会影响整体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