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行的。
原定0.3%的交易手续费,社区成员提出应针对“小额交易”做阶梯费率,鼓励微支付行为。
这个提案通过了投票,进入合约开发阶段。
林浩并没有亲自写合约,而是邀请了一位社区开发者阿明(越南人)参与重构。
他问:“你真的放心让别人写合约吗?”
林浩笑:“放心的不是人,是规则。”
阿迪帮助做了合约审计,并联动社区测试。
两周后,新费率机制上线,测试表明小额交易量增加了12%,有效提升了交易频率。
这让团队意识到:权力的转移,不是弱化控制,而是强化信任。
SoraLabs 不再是“管理者”,而是“服务者”和“底层协议维护者”。
从“东南亚”走向“多语种”美玲始终坚持“本地信任”是SeaPay的灵魂。
随着新社区不断自发形成,她开始牵头建立“多语种内容翻译计划”。
目前已有以下语言内容完成:越南语菲律宾语高棉语泰语(进行中)孟加拉语(申请中)她创建了一个SeaPay Wiki站点,所有人都可以提PR(内容更新请求),其中不乏用户分享自身使用经历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。
有一位菲律宾妇女写下了她的故事:“我第一次用SeaPay买鸡蛋。
卖家说不用找零,那一刻我笑了。
因为以前没人会耐心找我零钱。”
这类反馈远比任何“技术突破”更让她动容。
在那之后,美玲建立了一个新的口号:“一笔支付,不只是数字流转,而是人的尊严被还原。”
成员的“分化”,不是离开,而是延伸随着生态的扩展,原始团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。
阿迪将自己一手建立的开发文档整合为一套公开课程,发布在B站与YouTube,并与数所高校合作开设区块链课程。
课程名称是:“写给普通人的智能合约”。
他逐渐脱离了核心开发岗位,成为SeaPay社区的“布道者”。
美玲则更像一个“治理催化师”,她不再亲自撰写商业方案,而是指导不同区域的提案人如何在Snapshot上提交、推进社区共识。
陈伟开始研究“加密微型金融”在印尼农村的试点,他亲自走访了多个未被银行覆盖的村庄,与村长沟通,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