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。
在马来西亚的一个社区推广活动中,当地金融监管局突然约谈SoraLabs的马来代理团队,理由是:“未经许可推广金融产品,有非法证券嫌疑。”
“我们不是金融诈骗,但也不是合法金融服务商。”
陈伟在会上说,“我们需要合规团队。”
于是,他们决定设立新加坡注册的SoraLabs基金会,并聘请一位兼职法律顾问,开始起草用户协议、隐私政策和代币免责声明,按Web3惯例声明:SEA为社区积分,非证券。
在柬埔寨和菲律宾,他们选择与本地NGO、数字普惠平台合作,以“技术服务商”身份推广SeaPay,而不直接宣传“代币投资价值”。
这一系列动作,让他们顺利通过了第一波监管压力。
林浩对此感慨:“在加密世界里,不光要懂代码,还要懂政治。”
初见盈利随着SeaPay用户数突破5,000,月交易量突破10万美元,SEA代币也在社区自发交易中形成了一定流通量。
他们开始设计早期盈利机制:SEA转账收取0.3%的交易费用,其中30%用于平台运营,70%回馈推广者;商户可购买“优先展示权”提升店铺曝光;钱包内嵌小额借贷功能——用户可质押SEA换取稳定币应急使用,利率固定,每周清算。
一个月后,他们第一次看到正向现金流:SEA交易手续费收入超过平台日常运营支出。
虽然金额不多(每月净利润约1,200美元),但足以覆盖服务器、推广与核心成员的基本开支。
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“站住”了。
阿迪在群里发了一个笑哭的表情:“我们终于不是烧钱机器了。”
第一次被看见项目逐渐吸引了行业注意。
一家知名的加密研究机构对SeaPay进行了中立评估,并在报告中写道:“这是一个看起来普通、但做得非常细致的DeFi应用项目,具有东南亚本地适配能力和产品完成度,是加密货币真正服务底层用户的可行范例。”
随后,一家新加坡区块链孵化器主动联系他们,愿意提供下一轮融资支持。
他们在越南科技展上设立了一个展台,来自不同国家的开发者、社区运营者、甚至政府代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