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然坐在窗前,望着北京灰蒙蒙的天空,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。
他刚刚收到公司的裁员通知,尽管他在这家外企兢兢业业地干了十五年,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裁的命运。
他今年四十五岁,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,年轻时意气风发,凭借努力和聪明才智一步步攀升到了管理层,每月工资三万元,日子过得还算体面。
然而,这几年经济形势低迷,公司业务收缩,裁员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。
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资历和经验,很快能找到新的工作,可当他满怀信心地投出几十份简历后,却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回复。
家里刚刚换了大房子,从七十平米的老破小搬进了一百三十平米的三居室,居住条件的确改善了,可也背上了每月九千多元的房贷。
儿子正在上高二,未来的大学学费、生活费,再加上以后结婚买房,都是沉重的负担。
家里的积蓄并不算多,在高昂的北京生活成本面前,显得微不足道。
“你不能再这么下去了,总得想办法赚钱啊。”
妻子的催促声让李然倍感压力。
他叹了口气,继续浏览招聘网站,可那些岗位要么工资低得让他无法接受,要么压根不愿意要四十岁以上的求职者。
互联网企业喜欢年轻人,外企要求高学历背景和国际化经验,而民企则更倾向于培养愿意接受低薪的新人。
他发现,自己这个年龄的人,似乎在职场上成了“鸡肋”——经验丰富但薪资要求高,精力不如年轻人,竞争力反而下降了。
最后,他不得不低下头,开始寻找那些不需要经验的工作。
他尝试做销售,可一个月下来,业绩惨淡,提成都没拿到。
去应聘超市的管理岗位,却被拒绝,理由是“经验太高,不太适合这种基层管理职位”。
无奈之下,他开始跑外卖。
每天骑着电动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梭,风吹日晒,订单多的时候,能赚个两三百,少的时候连一百块都难。
夜晚,他又注册了网约车,开着家里的二手车接单,一天下来,最多也就赚个四五百。
这样算下来,每个月的收入勉强过万,能填补房贷的缺口,但远远达不到之前的生活水平。
回到家,他疲惫地倒在沙发上,看着妻子忙碌地收拾厨房,儿子坐在书桌